时间:2025-05-07 11:47 来源:网络 阅读量:5515 会员投稿
在遵义红渡洞深处,一架搭载128线激光雷达的六旋翼无人机正以每秒1200万点的采集速度构建三维模型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"深瞳"团队研发的第四代洞穴勘探系统,成功攻克无GPS定位、强电磁干扰、高湿环境作业三大技术壁垒,相关成果获中科院查新认证"填补国内技术空白"。
(团队在遵义红渡洞实地实验)
AI建模精度行业领先
在遵义红渡洞的验证试验中,系统首次实现单架次0.2公里全自主飞行,同步生成的数字孪生模型经自然资源部验证,岩层裂隙识别精度达0.3mm。项目CTO肖文纲介绍:"我们开发的边缘计算芯片,将建模延迟从传统4小时压缩至2秒,并首创多光谱抗畸变成像技术,在95%湿度环境中仍保持99.8%模型置信度。"
电磁屏蔽技术突破
(野外电磁实测结果分析)
面对洞穴内普遍存在的-15dB信号衰减环境,团队研发的自适应跳频系统将通信稳定性提升至98.7%。在惠水燕子洞强磁干扰区测试中,控制距离突破800米限制,较瑞士Flyability产品性能提升42%。
专利布局形成体系
(团队已申请专利)
目前项目已申请"基于AI光学融合的三维建模方法"等2项发明专利,4项实用新型专利,其中动态监测传感器阵列技术正在参与《智能洞穴勘探设备行业标准》制定。国际洞穴探测协会专家评价:"这项技术让中国在特种无人机领域拥有了话语权。"
环球金融网-未经本站允许,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。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:linghunposhui@sina.com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金融网 en.nsfinance.cn 版权所有